医学科研服务
大鼠免疫性关节炎模型
点击量:916次


应用简介
       类风湿性关节炎(rheumatoid arthritis,RA)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、破坏性关节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、自身免疫性疾病,致畸、致残率极高。其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,急性期滑膜肿胀、渗出,中性粒细胞浸润;慢性期滑膜增生肥厚,形成血管翳;后者是造成关节破坏、关节畸形、功能障碍、使疾病进入不可逆阶段的病理基础。RA 是一种复杂的免疫性疾病,目前多认为本病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,其始动因子尚不清楚,可能是感染因子(如病毒、支原体或细菌等)进入人体后,其所含某些成分(如寡糖或糖肽碎片)被关节内滑膜细胞摄取并组合到滑膜细胞所合成的蛋白多糖中,使其结构发生改变而具抗原性。此外还和遗传因素有关,已发现 RA 的易感基因。RA 的致病机理目前还没有完全了解,但其中细胞因子 IL-1,TNF-α 在引发疾病中的关键作用已经有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,而 IL-17 是近年发现的一个独特的家族,在 RA 发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。为探明类风湿性关节炎(rheumatoid arthritis,RA)的病因、病理学、免疫学、临床等方面的机制,寻找更有效的治疗 RA 的方案,科学家建立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整体动物病理模型。
大鼠免疫性关节炎造模
       20世纪50年代由细菌学家Freund创立佐剂性关节炎(AA),又称是弗氏佐剂关节炎,是免疫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基本方法。由于弗氏佐剂中含有灭活的结核杆菌和矿物油,可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,利用此特点可以构建大鼠免疫性关节炎模型。将液体石蜡高压灭菌,BCG 80℃灭活1h,把BCG加入液体石蜡配成10g/L的乳剂,充分碾磨、混匀,即得CFA,于大鼠左后足跖皮内注射CFA 0.1ml致炎。
该模型广泛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探索、新药开发、新治疗方法筛选等方面。
实验流程

模型特点
       原发病变主要表现为早期致炎部位的炎症反应,致炎后18h,左足肿胀达峰值,持续3d后逐渐减轻,8d后再度肿胀,继发病变一般出现于致炎后的10d左右,表现为对侧和前足肿胀,且进行性加重,行动不便,耳和尾部出现关节炎小结,变应性角膜炎及体重下降,这些表现接近人RA。用足爪仪测出足爪明显肿胀。MRI检测AA大鼠关节局部病理改变,发现继发性对侧足爪在病程中有两个明显阶段。
       第一阶段出现于致炎后10~18d,以滑膜炎、滑膜纤维素沉着、关节囊肿胀为特征的关节周围炎症;
       第二阶段在18~30d,表现为持续性软组织炎症,伴有骨质溶解性骨膜炎、骨膜新骨形成、单核细胞浸润、血管翳形成,关节完全粘连。
       通过MRI发现的改变与生物化学、细胞学、组织学病程相一致。
       大鼠AA是以多发性关节炎为特征的、由T细胞介导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炎症。表现为Ts细胞功能、T细胞致分裂素反应低下,其免疫学指标与CIA稍有不同。AA大鼠血清中蛋白水平与炎症参数(关节肿胀度、IL-6活性等)呈平行改变。血清中结合珠蛋白、黏蛋白、a2-微球蛋白、分泌性蛋白因子-3、a-抗胰蛋白酶、C-反应蛋白等均升高,而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、a抑制因子Ⅲ、载脂蛋白A-Ⅰ、载脂蛋白 A-Ⅳ、卵清蛋白、转铁蛋白等下降。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,内分泌系统分泌的甾体类激素、性激素等以及外周神经系统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或P物质等介质到达滑膜细胞与相应受体特异性结合,通过反馈系统调节局部的炎症过程。交感神经系统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、肾上腺素、内啡肽和甲硫氨酸脑啡肽(Met-Enk),可以促进RA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IL-6、IL-8的分泌。